小孩子似乎从来不会觉得无聊。野外的一根草,一根枯树枝,也可以玩到不想回家。即便什么也不做,就这样坐着看着,也有一种满足感。
城市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生活、娱乐和休闲方式,但城市生活的人总会觉得无聊。一旦不做点什么,会觉得空虚;做了点什么,也觉得意思不大。
大自然会更好吗?也不完全是。
即便是在大自然,如果是游客的心态,仍然会有挑剔的想法。拍拍照,走一走,两三个小时之后,就想回到城市里,找个舒服的地方窝着。或者,即便在城市里,如果沉浸的玩一个游戏,或者与喜欢的人一起共进晚餐,都会有沉浸的在生活的感觉。
关键在于,自我与对象之间的对立。当你是游客,你在玩些“什么”;当你在餐厅吃饭点评,你在点评些”什么“;当你在上班,你在期望这个工作有些不同,盼望着不同,或者盼望早点结束。
真正的“无聊”并不是因为城市或大自然本身,而是因为我们与环境或活动之间建立了一种“对立的”状态,即将自己视作一个局外人或旁观者,以一种挑剔、疏离的心态看待事物。
当我们以“游客”的心态进入自然,我们就容易对眼前的景色产生各种评判,觉得景点不够美,或时间一长就会觉得疲惫,想回到熟悉的环境。
但反过来,当我们不再把自己和所处的环境或活动割裂开,而是完全沉浸其中,比如认真地玩一个游戏,或与喜欢的人真心共进晚餐,忘记了自己正在“玩”或正在“吃饭”,我们就不会感到无聊。
无聊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内心创造了一种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分离感,当我们将自我与环境统一,真正进入体验中,心无旁骛,忘记了自身与体验的对立时,无聊就自然消失了。
现代人有太多选择。选择过多固然提供了某种自由,但也”惯坏“了大脑,让大脑处于不断寻找下一个的游荡者心态。心思不稳,无聊只是结束上一个、找不到下一个之间的必然感觉。